學大教育的愿景:
學大教育的愿景是在個性化教育理念的指導下,通過持續(xù)的創(chuàng)新和整合,讓每個需要成長機會的人都能獲得優(yōu)質(zhì)的教育資源和服務。學大教育的使命是使教育從藝術(shù)走向科學,通過強大的互聯(lián)網(wǎng)教學管理平臺,整合社會更高品質(zhì)、更具效率、更先進的教育資源,配置個性化的學習幫助計劃和最適合的教學方案,最大程度地釋放每個學生的潛能,讓每個需要成長機會的人都能獲得最優(yōu)質(zhì)的教育。
學大·貴陽延安西路校區(qū)地址
貴陽市云巖區(qū),延安西路251號,原客車站旁。
【課程預約試聽電話】
(溫馨提示:400課程咨詢電話,先撥打前十位,聽到語音提示“請輸入分機號碼”后,按“轉(zhuǎn)分機”后的幾位分機號即可。)
【電話接聽時間】
周一至周日08:30至20:00
【咨詢指南】建議您電話咨詢了解清楚以下問題:
1、向老師說明孩子自身學習情況,咨詢是否適合輔導機構(gòu)提供的課程
2、詢問該課程的教材以及老師相關情況
3、詢問相關輔導的收費情況即價格、近期優(yōu)惠活動及其它相關情況
4、詢問詳細的上課地點,選擇交通方便的校區(qū)
5、帶孩子和最近的考卷去做免費的咨詢和測試
《論語》中談論學習方法的內(nèi)容不是很多,但其中有關學習方法的名言,對我們今天的學習還是具有指導作用的。現(xiàn)依據(jù)摘錄的內(nèi)容淺談自己的認識。
1、學與思的結(jié)合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這句話的大意是:只讀書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茫然無知;只思考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不解。
學習的目的是獲取知識,培養(yǎng)能力。求學者無不想通過學習而有所收獲,但古往今來,為何學者如牛毛,而成者如麟角呢?其根本原因是學習方法不當,沒有做到學與思的有機結(jié)合。例如學習語文離不開背誦,特別是名詩名文必須要逐字逐句,甚至是一字不漏地背誦,但背誦絕不是死記硬背,機械式的記憶,而是要在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把握句式的特點及內(nèi)在的邏輯聯(lián)系的基礎上進行背誦,這樣背起來才連貫,不會結(jié)結(jié)巴巴,不會把句子讀斷,或增一字減一字,從而形成學習語文的語感,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背誦不是求知的目的,求知的目的是要在掌握知識的前擔下學會運用知識。如果硬背,機械式的記憶,完全不領悟文章的含義,像鸚鵡學舌那樣,就不可能活學活用知識。由此可見,要想提升自己,把所學的知識轉(zhuǎn)化為能力,就必須努力去學,并把學與思密切結(jié)合起來,做到“口而誦,心而惟”,這樣才能在死的書中,讀出活的知識來。
2、注重復習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孔子認為學了知識后,并按時去復習它,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同時更認為溫習已學過的知識,從中會有新體會、新發(fā)現(xiàn)。這兩點在大力推行素質(zhì)教育的今天也不過時,值得我們借鑒。
通常我們把復習叫作“炒現(xiàn)飯”,認為這項工作意義不大,不如用這個時間去學新的知識。其實不然,因為學的知識越多,遺忘就越快,如果不及時復習,所學的知識就像猴子掰玉米一樣,收獲甚少。求學者一定要認識到復習的重要性,絕不能把它當作可有可無的事。復習過程就是與遺忘作斗爭,復習做得扎實,就能喚醒過去所學的知識,還可以回憶起當時獲取知識的情景,使之成為一段段美好的回憶,這不是一件快樂的事嗎?
“溫故”何能“知新”?這里僅舉當代作家畢淑敏讀安徒生的童話《海的女兒》來闡述這個道理。8歲時她初識文字,看到美麗善良的人魚公主居然變成大海上的水泡,讀出的是傷感;18歲情竇初開,讀出的是愛情;28歲初為人母,讀出的是對人魚公主家人的關切;38歲開始寫作,再讀竟不由自主地探討起安徒生的寫作技巧來了;48歲為了寫這篇文章,讀出了此篇是寫靈魂的故事。這樣每次讀都有不同的收獲和體會,常讀常新,真是“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這個典型的事例是對孔子“溫故知新”觀點的最好詮釋。我們在學習中千萬不可忽視復習,凡是創(chuàng)新都有一個溫故、反復探究的過程。
3、向他人、向社會學習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rdquo;——《述而》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quán)。”——《子罕》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述而》
子入太廟,每事問。——《八佾》
孔子主張隨時隨地都可以學習,以他人為師。因為每個人的生活閱歷,吸取知識的途徑、方法是不同的,所以向他人學習,就能夠取長補短,彌補自己平時學習的不足。正如柏拉圖所說:“我有一個蘋果,你有一個蘋果,我們互相交換,仍只有一個蘋果;我有一種思想,你有一種思想,我們互相交換,每人就有了兩種思想”。孔子雖強調(diào)“道不同,不相為謀”,但可以與道不同的人一起學習,交流學問,這反映了他在治學方面的博大胸襟,謙虛寬容,海納百川,學說上是對手,學習上是朋友。向社會學習,“每事問”,這既是一種學習態(tài)度,更是一種學習方法。因為除了向老師學習外,更要向他人、向社會學習??鬃釉谶@方面給我們做出了表率,韓愈在《師說》一文中寫道:“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長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可見孔子成為一代圣人,絕不是先天俱備的,而是后天努力學習的結(jié)果。“三人為師”“每事問”,“不恥下問”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tài)度,能成就圣人,自然也能成就一切做學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