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語言內(nèi)容,年紀越大越好學
在第一章里,我們已經(jīng)分析過關鍵期對于語言學習的普遍影響到底有多大,從而也知道即使我們已經(jīng)成年也不用擔心語言學習不起作用。接下來,我們就來談一談具體的時間分割和不同雙語者能夠習得內(nèi)容的不同。在時間和腦力資源的分配上,雙語者的兩種語言近乎于一種博弈,在不同的時間里有些內(nèi)容的習得可能更為優(yōu)先,錯過了那個時機可能就會出現(xiàn)習得上的失誤。那么不同語言里的什么樣的成分受到年齡的影響更明顯,什么樣的成分更不容易受到時間的影響,對于學習外語的成年人來說有什么內(nèi)容需要格外注意?這就是接下來這一步我們想討論的問題。
語言學研究里有一種分析,叫作元分析(meta-analysis),是對已有的研究結果進行分析。比如說,在之前的研究里我們見過了不同年齡的英國人學德語、中國人學日語、希臘人學荷蘭語的例子,但是我們想總結出來到底有什么樣的語言成分是我們錯過了一個時期以后就再也學不會的,這時候我們就沒有必要進行一個長期跟蹤性質(zhì)的研究,也不需要同時研究多種語言的習得表現(xiàn);我們可以把已有的實驗拿過來綜合分析一下,看看有什么普遍表現(xiàn)出同一個特征的因素,然后就可以做出總結說「共享這一系列特征的語言成分更好學」或者「更難學」了。而現(xiàn)在的內(nèi)容就來自于 Ianthi Tsimpli 基于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語法的一系列元分析。 29
在單母語習得的時候,孩子們習得的內(nèi)容是有明顯的固定順序的。一般來說,孩子會更早習得「沒有道理的」但是又比較有規(guī)律的句法成分。就像英語的動詞變位、單三加 s、語序這樣的基礎語法內(nèi)容,它們在日常的語言里反復出現(xiàn),模式固定,并且不需要孩子們刨根問底就可以學會,簡單來說就是「只要記住就可以了」。相反,一些和語言含義緊密結合的成分則是孩子們的難點。像反身代詞「自己」、被動語態(tài)這樣的成分,大人們可能覺得一看就懂,但是孩子們的認知能力還無法處理復雜的動作和事物關系、指代和被指代關系,所以在這方面的學習上會有所延遲。隨著孩子逐漸長大、認知能力慢慢提升,他們到了終于可以理解為什么「自己」必須要指之前提到過的人的時候,就可以學會這些句法和語義緊密相關的成分了。
圖注:
NP - 名詞短語
VP - 動詞短語
AP - 形容詞短語
AdvP - 副詞短語
P - 時態(tài)短語
喬姆斯基的普遍語法里認為,我們的一句復雜的話,就像上圖這樣,是由不同的小型框架不斷堆起來的;就算我們對這句話的內(nèi)容一無所知(比如上面那句話,你就算是認識每一個詞也不知道它到底想說什么),我們也能夠知道這句話是符合語法的。在這些小型框架里,有一些比另一些更重要、更常見,它們能夠影響其他的小型框架的結構,我們也能夠通過它們從根本上區(qū)分不同的語言,我們管這些框架結構叫作宏觀參量(macro-parameter)。
一個最常見的宏觀參量就是動賓短語的語序問題:如果我們有一個動詞和它帶著的名詞賓語,那么是動詞在前還是名詞在前呢?漢語和英語在這方面一樣,動詞在前,名詞賓語在后,而日語和韓語則是名詞賓語在前,動詞在后。與此同時,它還可以引起一系列其他方面的影響,比如主句和從句的語序變化、直接賓語和間接賓語的語序變換等等,可謂是在語言中牽一發(fā)動全身。最重要的是,你不需要問為什么一種語言選擇動詞在前,為什么另一種語言選擇動詞在后,就算是你問它們,它們也不會告訴你,這種專斷性正好滿足了我們「不需要其他信息」的簡單處理的需求。像這些宏觀參量,它們在整個語言中地位重要,可以影響語言的全局,出現(xiàn)頻繁而又不需要我們多進行解釋,是孩子們在學習語言時最早辨識的內(nèi)容,不過在這一步,晚起步的學習者們多少還能跟上孩子們的步伐,畢竟這些內(nèi)容出現(xiàn)非常頻繁,看起來很直接,長期重復肯定會有效果。
既然有宏觀參量,那么肯定也有微觀參量(micro-parameter)。像剛才所說的,宏觀參量是引起大的改變的那些結構,而微觀參量就是這些受到宏觀參量影響產(chǎn)生變化的具體細節(jié)。宏觀參量是動詞和名詞賓語的順序,那么微觀參量就可能是主句和從句的語序變化,是德語常見的主句動詞第二位從句動詞最末尾。宏觀參量是語法性數(shù)格的 30 表現(xiàn),那么微觀參量就是主謂一致的小變化,是英語里第三人稱單數(shù)一定要加s的設置。對于學習母語的孩子們來說,理解了宏觀參量,微觀參量自然而然就也理解了,他們可以有效地感受到這兩者之間連接的關系。但是一旦我們抵達學齡,就失去了這個能力,再加上這些語法結構也「毫無道理」,就只能靠死記硬背才能記住這些語法的細枝末節(jié)??梢哉f,這部分是大人們最難以學會的一部分內(nèi)容,因為它相對宏觀參量沒有那么常見和籠統(tǒng),而且還無法靠我們的邏輯和對語言含義的認識推理出來。如果大家還記得上一章里提到過的閱讀外語句子的特點,就應該還記得我說過學習者在閱讀過程中更多依賴句子的含義,很難涉及到復雜的句法結構;現(xiàn)在我們就知道,那些復雜的句法結構有很多出自微觀參量的部分,因為它相對更難以理解,所以我們也很難用上。
除了宏觀參量和微觀參量這些完全不講道理的內(nèi)容,我們幸好還有一些講道理的內(nèi)容,這就是和語義、詞匯、語用、概念處理等方面緊密結合的部分。我之前說,孩子們的認知能力是逐漸加強的,他們可能一開始并不能完全理解為什么「小紅打了小明」可以變成「小明被小紅打了」,必須要發(fā)展到一定階段才能理解主被動的區(qū)分,所以他們到了一定歲數(shù)才會理解被動的結構到底意味著什么,我們應該用被動式表達什么樣的內(nèi)容。這一部分習得對于孩子來說需要更多的時間去理解,而對于大人則不然;我們在學習外語之前,早就建立了這樣的認識,最終所要做的只是把語言結構和現(xiàn)有的概念對應上。所以,幾乎一切和詞匯、語言含義、語言應用和復雜概念表達相關的內(nèi)容,學外語的大人們都不會出現(xiàn)明顯的困難,也不會出現(xiàn)「怎么都學不會」的情況。
簡單地總結一下,一個語言特征對于一個晚期雙語者是難還是簡單,會受到兩個因素影響:其一是它是否和語義詞匯內(nèi)容相關,其二則是它在整個句法系統(tǒng)里有多重要多常見。如果這個特征牽涉到復雜概念的表達,或者是語義和詞匯量的問題,那么晚期雙語者可以依靠成熟的認知能力很好地掌握它,想要獲得快速提升也可以從這方面下手。如果它只是看起來毫無邏輯的句法內(nèi)容,但是在整個句法系統(tǒng)里非常常見,極為重要,那么晚期雙語者可以很方便地發(fā)現(xiàn)它,從而見多了就學會了。最糟糕的是那些細枝末節(jié)的句法結構,既沒有那么常見,也無法用邏輯來解釋,只能靠死記硬背,我們可能就需要花更長的時間去記住它,在學習的過程中有些緩慢和波動。
具體到英語的情況來說,我們可以很容易地學會英語句子的被動式、關系從句(因為所以、不過但是這一類)、比較式,這是因為它們依賴復雜的概念,而我們早就有了相關的概念了。我們也不會忘記英語的詞語順序:名詞賓語跟著動詞、形容詞在修飾詞之前,這是因為它們是非常常見的宏觀參量,我們天天見就能記住。但是一旦遇到單三變化,遇到特殊疑問句的特殊疑問詞前置、一般疑問句的助動詞提前,乃至定語從句里需要連接的那個 which,我們可能總會覺得有點不適應,今天做對了明天可能就又錯了,這就是因為它們本身并不是宏觀參量,而是我們并不一定每次都能見到的細枝末節(jié)的微觀參量,而我們也失去了直接領會它的能力。對于這樣的因素,只能靠反復進行相關的練習來幫助自己了。所以如果你發(fā)現(xiàn)一個東西「想不明白道理」,就需要稍微小心一點;如果既想不明白道理也感覺不出應該怎么處理,那就可能需要帶個筆記本記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