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21世紀初以來,我國教育改革的的開始和不斷深入發(fā)展,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開始學習新課標下的英語教學方法,并與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相結合,這樣不僅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英語課堂教學的現(xiàn)狀,還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探索知識的欲望。所以,本文旨在基于人教版英語教材《Go for it》對中學階段英語教學方法進行淺析,并探索該教材在中學英語教學中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中學英語;教學方法;教材
【作者簡介】劉哲宏,渤海大學。
英語,作為一種語言交流工具,被世界各個地區(qū)的人們使用和推廣;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以及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和提升文化軟實力的迫切需要;英語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我們的英語教學應如何順應時代的發(fā)展。基于國家英語課程標準下,對以往英語教學中存在的教材教學內容遠離生活實際、忽略對學生的口語能力的培養(yǎng)和訓練、教學內容枯燥、形式單一,甚至導致英語課嚴重滯后于社會生活的情況進行改革。
因此,針對上述問題,根據(jù)英語課程大綱新課程的改革要求,為了更加體現(xiàn)“語言的交際”和“任務型”教學的新理念和新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本文旨在在課程改革的實施帶動下以人教版英語教材《Go for it》為例,淺析中學英語課堂教學方法,為形成英語高效課堂,提高學生英語水平,促進英語學習效率提供一些借鑒。
英語教學要側重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在已經(jīng)實施的英語課程改革中,國家推出的新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對英語課程內容和目標做了以下表述: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這種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tài)度、學習策略以及文化意識等素養(yǎng)整體發(fā)展的基礎之上。
英語教學最基本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Skehan認為,雖然大多數(shù)人都會把達到與說本族語的人一樣的語言能力作為整體的教學日標,但是在這個整體目標下,可以有三個方面的具體目標,準確度(accuracy)、復雜度(complexity)和流利性(fluency)。因此,在英語課堂上不僅要達到的是語言的使用量,并且要關注學生的參與,對語言的準確性、語言詞匯的掌握,把語法放在重要的位置。
《Go for it》英語教材遵循“功能-結構-話題-任務”相結合的途徑進行設計。例如在教材的編排上,1a部分以圖片呈現(xiàn)本單元的重點單詞(一些常見職業(yè)的表達),重點句型及其功能。談論未來自己與他人理想的職業(yè)及原因)在1b部分呈現(xiàn)任務型聽力練習。(匹配職業(yè)及與之對應內容)。而在1c分組練習核心對話。(詢問他人未來理想)先拋出問題引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這些問題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引起學生的熱烈地討論,從而達到課堂氣氛活躍。在討論的過程中,他們就會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疑問,也就有了破解疑問的渴望。原本很抽象的知識變得生動有趣,自然也就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并且教材所選取的話題都十分貼近生實際生活,易于引起學生的共鳴,從而激發(fā)學習興趣提高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從倒灌型到任務型的改革。改變傳統(tǒng)的“填鴨式”授課方式,提倡任務型的教學模式,老師指導學生,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合作等方式,完成任務,通過學習上的小目標達成體會成功的喜悅,從而感受到學習的快樂,提升對學習的興趣和對學校教師教學的滿意度,具體可采用以下幾種方式:角色扮演,情景對話,聯(lián)系實際,小組討論,選定題目,辯論演講,英語角,小游戲,唱英文歌等趣味性十足的活動,寓教于樂于,在開心愉悅的氛圍下完成教學目標,摸索創(chuàng)設自主學習的課堂環(huán)境。
注重學生的自我發(fā)展的潛能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為其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這就要求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教學模式要加以根本變換,建立新型的教學模式,改變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作為教師首先轉變教學觀念,樹立“為人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而教”的教育觀念,樹立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新理念,以學生為本,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其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樣,才能真正調動起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才能真正控制和管理好自己的學習行為,合理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與進程,從而養(yǎng)成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習慣,獲取更豐富的知識,掌握更精練的技能,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質和能力。英語教師應該通過各種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自主探究,教學的最高境界是“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英語教師也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在課堂上共同管理的能力,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培養(yǎng)他們獨立的學習能力。
在課堂上,學生要調動感官都參與課堂活動共同行動起來,積極參與課堂活動,體會到探究學習的快樂。學生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參與課堂活動:(1)認真聽老師的導學過程;(2)積極參與到小組的探究討論中;(3)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展示英語口語和應變能力但也不忽略書面展示;(4)注重形成性評價與結果星評價并重,要判斷答案是否正確,解題思路與方法是否清晰準確,書寫是否規(guī)范。非點評同學認真聽講,總結思路方法;(5)質疑追問,點評結束后,要大膽質疑,提出有疑惑有價值的問題,對知識進一步深化和提升;(6)當堂檢測;(7)課堂小結,針對本節(jié)課學生的表現(xiàn),表揚優(yōu)秀小組和個人,鼓勵大家再接再厲;針對本節(jié)課所學習的內容,總結規(guī)律和方法。
《Go for it》教材中為SectionB中任務型活動,與同學討論新年決心并列表,話題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提高學生學習和參與興趣。這樣的延伸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事物的認識更加全面,為進一步探究中西文化的差異奠定了基礎。充分重視以學生為主體,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
在課堂教學中,許多教師的教學目標都是從“教”的角度來界定的。目標中少有指導學生應該做什么,達到什么樣的結果等內容。新課標指導下的教學目標的優(yōu)化必須以學生為主體,把教學定位到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的全過程中來。在這點上,關鍵是教師要立足于學生,做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促進者,最大限度地發(fā)揚民主教學思想,創(chuàng)設民主平等、自由和諧、主動探討和大膽質疑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感到自己的周圍有一個良好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空間。譬如說,在優(yōu)化的教學目標里,應該有這樣幾點:
1.讓學生自主學習。引導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對自己的學習有著清醒明確的認識,從學習目標、學習計劃到學習策略以及學習情感的投入都非常主動。2.讓學生合作學習。在教學實踐中嘗試運用多種模式進行合作學習,培養(yǎng)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促進認知、情感的發(fā)展。3.讓學生探究學習。長期以來,學生習慣于接受性學習,習慣于由教師、教材把別人“已知”“已會”“已有”的東西傳授給自己,這種接受性學習所帶來的“被動性”“強制性”和“簡單重復性”,嚴重制約學生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因此要鼓勵和幫助學生自己探究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尋找答案;鼓勵學生在探索中嘗試采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適應于自己的獲取新知和能力的途徑。這三點盡管并不全面,但卻為實現(xiàn)“教,是為了不需要教”的美好境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Go for it》教材單元話題設置符合學生生理和心理發(fā)展特點,符合他們的年齡特征,能夠激發(fā)其興趣。教材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和現(xiàn)代社會生活,如友誼、旅游、語言、音樂、體育、文化、節(jié)日及對未來的幻想。這都充分重視學生的發(fā)展,注意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
在實際的英語課堂教學中,大多數(shù)學校都采用的是單一的終結性評價方式,也就是英語筆試。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發(fā)展和提出新的要求,為貫徹落實素質教育,在英語考試中逐漸加入了部分比例的聽力測試,盡管如此仍然也是以月考、期中考、期末考等來作為衡量學生成績的標準。我們注重終結性評價的結果,卻忽視了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評價。這種評價方式所帶來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我們無法判斷學生的階段性知識掌握情況,而調整教學計劃。通過分數(shù)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評價,忽視了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和學生對教師的教學的評價,忽視了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小組評價。
實施英語課程評價應遵循的原則:
1.激勵性原則。實施評價的目的是為什么?是為了為形成英語高效課堂,提高學生英語水平,促進英語學習效率。由于教育觀念的偏差,以前我們把評價與考試等同起來,特別是與高考、中考等同起來。結果,學生從開始學英語就不得不進入殘酷的分數(shù)競爭。“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學生的命根”,便是此情景的真實寫照。現(xiàn)在,我們要實施科學的英語評價體系,一定要體現(xiàn)評價的激勵作用。多元評價的目的,就是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調整教學。以往我們的教學評價是為了選擇最好的學生。結合當今的英語教育改革的要求和時代所學的人才標準,在教學評價上也產(chǎn)生了變化。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的目的是為了激發(fā)每個學生的潛能,給學生創(chuàng)造更大的發(fā)展空間
2.情感原則。情感與教學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情感與科學的教學評價同樣有著密切的關系。語言本身就是用來表達感情的工具。學習語言的終極目的是為了與人交際。教師與學生不僅在教學活動中存在情感交流,在日常的相處中也是無形增強了情感。我們一直強調情感教學,也就是因為英語教學脫離不了情感。在進行英語教學評價時,教師要把握好評價語言注意情感,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發(fā)展水平。評價學生時,不僅看他是否掌握了必要的英語基礎知識,更要看他是否掌握了用英語來進行日常交際的技能。同時,在評價學生時,教師要帶著積極的情感來工作,關注學生的進步,善待學生,讓學生從評價中獲益,而不是受罰。
《Go for it》教材中設有Self-check,使學生對自己的英語水平有明確的認識。包括自我評價,包括詞匯知識的評價,語言應用能力的評價和幽默卡通,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有利于學生對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自我評價。
在新英語課程標準的指導下,基于人教版教材《Go for it》提出以上幾點英語課堂教學的新建議,但這并不代表著是對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全盤否定,就好比說現(xiàn)今我們探討素質教育的優(yōu)點,多數(shù)人認同提倡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但也并不意味著現(xiàn)行的教育就不存在應試的目的,現(xiàn)行教育也給我們的英語教學提供了很多好的借鑒,但也確實存在著傳統(tǒng)填鴨式的缺陷。以任務型探究式教學為代表的現(xiàn)行英語教學法體現(xiàn)了英語課堂教學的進步與發(fā)展。它將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中富有成效的部分與先進的新型教學方法有機結合,在總結了多年來我們英語教學經(jīng)驗的基礎上提出的更高的發(fā)展目標,旨在形成高效英語課堂,提高學生英語水平,促進英語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英語課程標準[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2003.
[2]KrashenS.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and implications[M]London: Longman 1985:9.
[3]魏水紅.任務型外語教學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2004.
[4]王薔.英語教師行動研究[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5]程曉堂,鄭敏.英語學習策略[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6]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