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常識 - 什么是“反烏托邦三部曲”?
所謂的“反烏托邦”,即反對“理想”社會,當然,這里的理想是加了引號的——作為一種文學體裁,反烏托邦主義的作品通常是通過刻畫一個物質(zhì)凌駕于精神之上、人的思考力和創(chuàng)造力為機械完全取代、民主遭到完全破壞、人性遭到徹底壓抑的社會,以喚醒人們對于自由、民主的追求。
“反烏托邦三部曲”分別是蘇聯(lián)作家葉夫根尼·伊萬諾維奇·扎米亞京(1884—1937年)的《我們》、英國作家阿道司·赫胥黎(1894—1963年)的《美麗新世界》以及喬治·奧威爾(1903—1950年)的《1984》。
《我們》是扎米亞京于1920年完成的,描述了一個由大恩主領導的“大一統(tǒng)”王國。在這個王國里,人們高度一律,沒有名字,而代之以一個號碼;沒有隱私,連臥室都是四下透明的;沒有愛情,需要性生活的時候,需要打一個報告申請。在整個王國里有一個嚴格的時間表,吃飯、睡覺都按這個表進行。
號碼為“D-503”的“我”,是所有號碼里稍微具有一點叛逆的號碼,因為“我”會偷偷地看禁書。而這些禁書為“我”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讀到這里,對于《我們》的讀者來說,不難想象那是怎樣一個全新的世界,因為這個世界便遵循著我們現(xiàn)在的秩序:可以自由戀愛,并無須遵守時間表??墒亲罱K,“我”因為體內(nèi)的欲望復蘇而被大一統(tǒng)王國處死;臨死前,“我”終于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扎米亞京給了《我們》一個力道十足的反諷結尾:“40號橫街上已經(jīng)筑起了一堵臨時高壓大墻。我希望勝利會屬于我們。我不只是希望,我確信,勝利屬于我們。因為理性必勝?!?
當《我們》創(chuàng)作完成之時,在蘇聯(lián)卻無法出版,直至1924年以英文在國外出版,這直接導致扎米亞京離開作協(xié),流亡至法國,最終客死巴黎。在“反烏托邦三部曲”中,《我們》因為蘇聯(lián)當局的壓制而名氣最小,但卻是后來兩部作品的直接靈感來源。
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描寫的是以“福帝”紀元的世界。美國汽車大亨亨利·福特因為發(fā)明了汽車生產(chǎn)流水線而最終強大,直至統(tǒng)治了世界。其時的社會,分為五個階層,分別是:“阿爾法(α)”“貝塔(β)”“伽瑪(γ)”“德爾塔(δ)”“厄普西隆(ε)”;人經(jīng)基因控制孵化而出,屬于哪個階層早就已經(jīng)寫在基因上,并且從生到死都受著嚴格的控制。這個世界里的人們,同樣有著別樣的幸福觀:超強的勞動負荷是幸福,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是幸福,他們不知痛苦為何物,不知愛為何物。因而,人們是快樂的,著實是個“美麗的新世界”?!睹利愋率澜纭返拿^直指科學主義的烏托邦。
奧威爾的《1984》刻畫了一個極權主義社會。故事的背景是這樣的:1984年的世界,處于大洋國、歐亞國和東亞國分而治之的狀態(tài),這三個大國相互之間屢屢攻城略地。三個國家內(nèi)部也實行高度集中的極權主義統(tǒng)治。在整個故事中,大洋國“真理部”的溫斯頓·史密斯因為懷疑自己所在的社會、并與裘利亞相愛而淪為思想犯,最終為“友愛部”進行改造而重歸“純潔”。故事的結局有點像《我們》,同樣帶著“謝主隆恩”的調(diào)調(diào),其實都是對“理想社會”的莫大反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