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母語負遷移現(xiàn)象是指學習者已經(jīng)獲得的母語規(guī)則及習慣對外語學習所造成的負面影響。本文主要探討了母語負遷移現(xiàn)象的典型表現(xiàn)及其成因,并對中學英語教學提出建議:堅持語言能力與交際能力并重的原則;注重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加強詞塊教學。
關(guān)鍵詞:負遷移;交際能力;文化意識;詞塊教學
一、引言Ellis(1994)指出,語言遷移是指學習者已經(jīng)學習的語言(母語)知識影響二語(外語)的習得和發(fā)展的現(xiàn)象。母語遷移可分為兩種,即正遷移和負遷移。正遷移是指母語的語言規(guī)則和習慣與外語相一致,學習者可依靠母語與外語的共同點來促進學習,加強交際,以期更好地掌握外語。這種正遷移對學習者的交際來說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而負遷移正好相反,借用的母語形式,不符合外語的習慣,或者不被該語言的本族人所接受,反而會造成語言錯誤及學習困難。而且,由于學習者不由自主地將母語的特性和結(jié)構(gòu)遷移到外語上,造成語用失誤。母語和外語的差異越大,負遷移現(xiàn)象越多,學習的困難也就越大。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正遷移的規(guī)則即使教師不教,學生也基本能掌握。例如,英漢句式中有相同的地方:我喜歡這本書。= I like this book.
因此,基于基本概念的一致性以及基本句型的相似性,在初學階段,教師應(yīng)盡量調(diào)動學習者已有的母語信息,充分發(fā)揮母語對英語的正遷移作用,這對學習英語是非常有益的。但對負遷移這種語言現(xiàn)象,教師如果不加以指導,引導學生去認識,則會造成語言交流中的障礙與誤解。本文從交際中的負遷移的典型表現(xiàn)、成因及其對中學英語教學的啟示三個方面進行探討。
二、負遷移的典型表現(xiàn)從干擾因素方面來看,負遷移可分為兩大類:語言負遷移和語用負遷移。語言負遷移主要表現(xiàn)在語音、詞匯和句法三個方面 ;而語用負遷移則主要涉及交際者母語的文化習俗。
?。ㄒ唬┱Z言負遷移1. 發(fā)音不清楚。有的學生把“I have been tothe place(.我去過那個地方。)”說成“I have beento the palace.(我去過那座宮殿。)”從而導致對方誤解,對方會說“:Great! What do you think of it?”又如“,She is verythickwith her neighbors(.她和鄰居的關(guān)系很好。)”被中國學生說成“She is verysickwith her neighbors(.她對鄰居很反感。)”兩者意思截然相反,造成了很大的誤會。
2.詞匯選用不當。在制作海報中,有人將某公園的出口處貼上英文標識“Expor(t出口)”,殊不知“export”是進出口商品的“出口”,這里的“出口”是指出去的地方,應(yīng)該是英文中的“Exit”。再如“,Yourfoodisquitestrange.Itdoesn’tagreewith4me(.你們的食物很陌生/不同,我不適應(yīng)。)”由于說話者使用了“strange”一詞,這往往會引起英美人的尷尬與不滿,認為說話者不禮貌,為什么說他們的食物很strange(古怪)。較恰當?shù)谋磉_應(yīng)該是“Yourfoodisquitedifferent.Itdoesn’tagreewithme.”
3.句法錯誤。學生常說“:I very much like thebook(.我很喜歡這本書。)”其實,正確的表達方式應(yīng)該是“:I like the book very much.”另外“,這幢房子是屬于布朗先生的。(This house belongs to Mr.Brown.)”常常被誤說成:“ThishouseisbelongedtoMr. Brown.”“有些男孩子在踢球。(There are someboysplayingfootball.)”被誤說成“:Therearesomeboys play football.”
(二)語用負遷移1. 稱呼。我們的學生經(jīng)常說:“Good morning,Teacher!”或“Good morning, Teacher Zhang.”而英語中通常稱老師為“Mr/Mrs/Miss Zhang”之類。
2. 打招呼與道別。中國學生遇見英美交換生,常常很熱情地問:“Haveyouhadyourmeal?(你吃了嗎?)”,卻被對方理解成想請他吃飯。而當他們問英美交換生:“Whereareyougoing?”時,又會招致對方的不滿,認為是在干涉他的私事,反應(yīng)很可能是“It’snoneofyourbusiness(.你管得著嗎!)”。其實,最簡單的問候方式就是:“Hello.”之類的用語。在道別時,一句“Goslowly.(慢走。)”也會讓英美人很惱火,他們會想“:WhyshouldIgoslowly?Iamstrongenough!(我為什么要慢走?我身體很棒呀!)”說句“Bye.”“Seeyou.”之類就可以了。
3. 答謝。中國學生常把“It’s my duty to doso.(這是我應(yīng)該做的。)”當作答謝語,來回答本來應(yīng)該用“You’re welcome.”回答的話。豈不知,在英語里,“It’s my duty to do so.”這句話含有“不得已而為之,因為職責所在”之意。
三、負遷移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這些交際中的負遷移現(xiàn)象呢?在諸多原因中,筆者將其分為兩個方面:學習者方面的原因和教師方面的原因。從學習者角度來看,交際中產(chǎn)生負遷移原因之一是學習者語言能力不強。這里的語言能力是指具備說出意義正確、合乎語法規(guī)則的句子的能力,主要體現(xiàn)在使用語言形式的準確性上,即Hymes(1972)所說的“辨別什么是合乎語法規(guī)則的能力”。交際中語言負遷移屬于語言能力不過關(guān)所致。語言能力是保證正確使用語言的基礎(chǔ),不具備一定的語言能力則不可避免地導致交際失誤。
前面提到的語音問題,即是由于英語和漢語之間在發(fā)音上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而導致的,這兩種語言屬于兩個完全不同的語系。例如:漢語的音節(jié)結(jié)構(gòu)比較簡單,通常是單輔音加元音,所以我們在讀以輔音加輔音開頭或結(jié)尾的英語單詞時,總習慣性地在兩個輔音之間加上一個元音,將“place”讀成“palace”。而對于在漢語中找不到近似的發(fā)音的一些單元音,我們對發(fā)好這些音和包含這些音位的單詞和句子有一定的困難,比如漢語發(fā)音中沒有/θ/這個音,導致讀成 /s/,“thick”讀成“sick”,造成歧義。
詞匯選用不當則是由于當學生開始學習第二語言時,會很自然地用自己的母語詞匯去對應(yīng)第二語言的詞匯。但由于歷史背景不同,漢語中的詞匯與英語中的詞匯不可能是一一對應(yīng)的,即使大體對應(yīng),在具體的使用中,受到文化傳統(tǒng)、風俗習慣的影響,在詞義以及用法上也會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異。英漢兩種語言在語序、表達結(jié)構(gòu)以及句式方面也有所不同,如果學生僅根據(jù)漢語意思來掌握英語詞匯,將兩種詞義直接對應(yīng),就會產(chǎn)生錯誤。
對應(yīng)到句子當中,就出現(xiàn)了望文生義,將英語與漢語比照翻譯的現(xiàn)象。原因之二是學習者語用能力不過關(guān)所致。語用能力主要體現(xiàn)在具體情境中語言運用的得體性方面。由語用能力不足導致的負遷移主要是由于受漢語干擾,錯誤地將漢語表達方式套用到英語中去,或者將具有不同語用特征的英語同義結(jié)構(gòu)當作是完全同義,不加選擇地使用。例如:將“Never mind.”與漢語的“沒關(guān)系。”完全等同起5來,錯誤地用于應(yīng)答別人的致謝;將“Of course.”
與漢語的“當然。”等同起來,而“Of course.”并非在任何場合都與“理所當然。(Yes, indeed/certainly.)”等值。例如:
A: Is this a good restaurant?
B: Of course.
這里的“Of course.”的言外之意為“What astupid question.”如果語用能力不足的話,則往往在交際中造成誤解。
原因之三是由于兩種文化差異所致,這也是造成交際中負遷移現(xiàn)象最常見的一種原因。由于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習慣,而這些文化差異直接影響著語言的使用,所以在跨文化交際中,如果說不懂或不了解談話雙方的社會文化差異,就會很容易出現(xiàn)負遷移,犯“文化錯誤”,造成交際語用失誤。
語言研究者曾把兩種不同文化之間的禮貌用語進行對比,并把它們分為兩種:一種是非對應(yīng)的,另一種是部分對應(yīng)的。前者對語言學習者來說可以造成很大的困難,當學習者在目的語中找不到合適的禮貌用語時,很可能會把母語的用法直接遷移到目的語的交際中去,這種做法雖對交際有很大的幫助,但對目的語的使用者來說很可能覺得文本上有些古怪,甚至造成誤解。如前面所說,用“strange”修飾食物,想表示“陌生 / 不同的食物”,但對于當?shù)厝藖碚f,卻是表示“古怪的食物”。后者又可分為三種:語用內(nèi)容的差異、言外行為的差異、使用語境的差異。例如:漢語見面時人們常說的“吃了嗎?”相當于英語中的“It’s a fine day, isn’t it?”如果學生缺乏對英語表達習慣的了解,就會導致語用失誤。若英美當?shù)厝藛?ldquo;,Do you have a watch?”其言外之意是想問時間,如果回答“Yes, I do.”就無法完成交際,這屬于言外行為的差異。又如,“對不起。”有兩種表達方式:“Sorry.”和“Excuse me.”前者表示歉意和愧疚,而后者主要用來表示請求。如果是不小心踩到別人的腳,用“Excuse me.”就不合適,而應(yīng)該說“Sorry.”從教師角度來看,學生在交際中之所以產(chǎn)生負遷移,原因之一是“教師未處理好語言與文化的關(guān)系,將教學重點只放在語言形式上”(胡文仲,1994)。也就是說,教師只重視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而忽視了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我國的中學甚至大學外語教學,不夠重視文化的教育,使得學生學習語言時只了解怎樣正確拼寫、造句,而不知道所學語言應(yīng)該在何種場合下使用以及為何這么用。
原因之二是教師認為學生畢業(yè)后可以在實際的跨文化交往中學習交際文化知識,因此把課堂時間完全用在語法規(guī)則講解和句型操練上。在實際交往中,學生很自然地就將漢語的使用習慣帶入到跨文化語境中,于是不可避免地受到挫折。
原因之三是教師本身,尤其是中學教師,對中外文化差異不甚熟悉,對其缺乏充分的認識和研究,因而在教授學生如何說話、何時說話以及為什么要那么說等方面感到茫然。所以,學生在交際中很容易錯誤地將漢語的表達方式套用到英語中去,或者將具有不同語用特征的英語同義結(jié)構(gòu)看作是完全同義,從而不加選擇地使用。
四、負遷移現(xiàn)象對中學英語教學的啟示中學生由于語言能力不足以及對語境缺乏充分的了解,學習英語時不由自主地會把本族語的語言習慣、思維方式、交際方法和對文化的理解套用至英語中去,從而導致語言和語用失誤。那么,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yīng)該如何減少這樣的表達方式上的差異,從而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運用能力呢?
1. 堅持語言能力與交際能力并重的原則,正確處理好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的關(guān)系。
高中英語課程改革的目的是使每一位高中畢業(yè)生都具有基本的英語語言素養(yǎng),也就是具備共同的語言能力基礎(chǔ),而語言學習的目的在于運用語言進行交際。課堂教學既要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能力,又要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因此必須正確處理培養(yǎng)語言能力和發(fā)展交際能力的關(guān)系。Canale 和 Swain(1980)認為,交際能力包括 :(1)語言能力,即對語法的理解和使用的6能力 ;(2)社會語言能力,即根據(jù)社會環(huán)境恰當?shù)?、得體地使用語言的能力 ;(3)語篇能力,即語言表達符合邏輯關(guān)系的能力、語句通順的能力 ;(4)策略能力,即能夠使用語言或非語言手段克服交際障礙的能力。語言能力在組成交際能力的四種成分中處于領(lǐng)先地位,是交際的基礎(chǔ)。沒有語言能力就不可能有扎實的基礎(chǔ)交際能力。
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存在著兩種極端的、片面的傾向,即所謂的“鐘擺現(xiàn)象”。一種是只講語言知識,忽視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課堂教學變成單純地傳授知識,孤立地且脫離上下文地講授語言知識,忽視對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這顯然是不對的。另一種是放松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只強調(diào)交際能力的發(fā)展。有人甚至認為,強調(diào)語音、語法和詞匯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訓練弊多利少,有礙于學生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的發(fā)展。其實,這種認識也是偏頗的。沒有基本技能的訓練,培養(yǎng)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就是一句空話。筆者認為,加強語言基礎(chǔ)訓練是發(fā)展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的前提。多年的教學實踐和經(jīng)驗表明,學生在交際中所出現(xiàn)的失誤以及學習中所出現(xiàn)的差錯歸根結(jié)底還是屬于基本功問題,妨礙學生學習進步的根本原因還是因為基本功不扎實。
英語教學既要重視語言知識教學,也要注重發(fā)展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近年來,英語教學,尤其是中學英語教學,存在著放松語言能力培養(yǎng)的傾向,片面地追求交際能力的發(fā)展,因而學生在交際中出現(xiàn)了許多基礎(chǔ)性的讀音錯誤、主謂語不一致、動詞變化及時態(tài)用法混亂等問題,這些應(yīng)當引起英語教師的高度重視和深思。
2. 加強文化教學,注重文化差別,提高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度。長期以來,文化教學在外語教學中所占的地位很低,這主要是受結(jié)構(gòu)主義語言學和心理學的影響,使外語教學僅局限于語言形式和結(jié)構(gòu)本身,而把語言與文化分隔開來。近幾年來,隨著社會語言學和跨文化交際理論的發(fā)展,人們已開始認識到單純教授語言知識是不行的?!镀胀ǜ咧杏⒄Z課程標準(實驗)》(教育部,2003)就明確提出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tài)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yǎng)綜合發(fā)展的基礎(chǔ)上。
“文化是一種生活方式,是我們生存、思維、感覺和與別人發(fā)生關(guān)系的環(huán)境,是聯(lián)結(jié)人們的粘合劑”。它包括人們?nèi)绾紊?、如何組織社會,人們在不同場合的表現(xiàn),人們的風俗習慣(譬如吃什么、如何吃)以及各種禁忌等等。語言是文化的產(chǎn)物,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因此,要想避免或減少學生在交際中的失誤,英語教學必須加強文化教學,注重文化的滲透。我們不僅要教授語音、詞匯和句法,讓學生掌握扎實的語言基本功,準確地運用語言,而且還要使學生了解英語的社會文化,從而使學生能夠準確理解和正確使用語言,恰當?shù)匕盐照Z言環(huán)境,熟練地運用各種手段,以達到英語教學的目的。
如何在英語教學中有效地滲入文化教學?筆者認為,教師必須要對英漢文化進行必要的對比分析,使學生了解兩種語言文化的差異,目的在于提高學生對這方面的敏感性,使他們學會應(yīng)該做什么、應(yīng)該講什么、不應(yīng)該做什么、不應(yīng)該講什么,以及為什么會這么做、這么講。對比分析的同時,教師要著重找出兩者的異同,有針對而且有系統(tǒng)地對一些文化點加以介紹,并對不同文化點進行反復(fù)的訓練和模擬,從而使學生在交際中避免或減少負遷移。
3. 運用詞塊教學法,克服母語負遷移的影響。Becker(1975)提出了詞塊的概念,主要指固定的或半固定的程式化了的語言結(jié)構(gòu),如短語、固定搭配和句子框架結(jié)構(gòu)。語言學習者通常先以詞塊的形式接受語言,然后模仿、套用,等到具備了語法能力后,就可以對詞塊進行加工,或填充,或重組,達到創(chuàng)造使用的階段。詞塊融詞義、詞法、句法和語境為一體,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以詞塊為基本單位來記憶和使用詞匯的習慣,按照詞匯意義進行搭配,使用過程中不斷提高自我監(jiān)控意識,提高學生的詞匯搭配能力和英語思維能力,從而說出更地道的英語,克服母語負遷移的影響。7五、結(jié)語無論是語言交際能力,還是文化意識與詞塊意識的培養(yǎng),都離不開特定語境中的運用。我國學生學習英語、運用英語的最常見的場所是在課堂中,缺乏自然的英語語言環(huán)境和文化環(huán)境。因此,教師要盡可能設(shè)置真實的語境,為學生創(chuàng)造各種運用語言的氛圍。例如,設(shè)計有關(guān)學生生活的話題進行交流,提供運用語言交流活動的機會,鼓勵學生將課堂中學到的語言知識與技能應(yīng)用于適當?shù)那榫持?,對有效掌握語言的方法、學習策略進行指導,調(diào)動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感因素,加強對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從而減少交際中語用負遷移的現(xiàn)象,真正提高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Becker, J. 1975. The Phrasal Lexicon[A]. In Nash-Webber, B. & Schank, R. (Eds.).Theoretical Issuesi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C]. Cambridge:Bolt, Beranek, and Newman.Brown, H. 1987.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Teaching[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