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文:
It feels like a nightmare, from which we are still hoping to wake. If only it were.
原 譯:
那讓人覺得是一場噩夢,我們?nèi)匀幌M麖闹行褋?。但愿如此?
辨 析:
這是某報刊提供的譯文,但譯得并不到位,尤其是最后的“但愿如此”,不知怎么個“如此”法,有點煞風(fēng)景。原句末尾的If only it were.用的是虛擬語氣,而且是半句,即只有虛擬條件從句,沒有表示可能的結(jié)果的主句。這種“半句”式在英語中出現(xiàn)頻率相當(dāng)高,例如:If I had been there!省略的主句大概是it would be wonderful之類,說英語的人都明白。但是譯成漢語時必須將省略部分的意思表達出來,將句子譯為“要是(當(dāng)時)我在場就好了”(當(dāng)然也可根據(jù)其口氣譯成:“可惜我不在場”。)又如:If they had arrived earlier.(要是他們早點來就好了。)原文是聯(lián)合國在巴格達的辦事處遭汽車炸彈襲擊后,聯(lián)合國秘書長安南向聯(lián)合國在世界各地的工作人員發(fā)表的電視講話中的一句話,句首的it指的是爆炸事件,后面的it所指是一樣的。那么系動詞were的邏輯表語又是什么呢?就是句子前面的nightmare,意思是說可惜這不是一場噩夢,意即:要是汽車爆炸不是真事,只不過是一場噩夢就好了。所以建議將全句改譯為:這件事讓人覺得是一場噩夢,我們好像還沒有從這場噩夢中醒過來。然而,要是這僅僅是一場噩夢,那就好了。
兩年前該報刊登過美國《新聞周刊》一篇文章的譯文,介紹一部叫Kandahar(《坎大哈》)的電影,文章末尾談到飽受戰(zhàn)亂的阿富汗簡直像月球上一樣荒涼,結(jié)尾句為:Would that it were.該句被譯為“真希望一切成為過去”。不知是根據(jù)什么這么譯的。Would that it were. 也是一個虛擬語氣,其實它表達的意思和本文中的If only it were.有異曲同工之妙, 也表示一種感慨:真可惜看到的一片荒涼是現(xiàn)實的阿富汗,要是這真是月球上的景色就好了。